楊叔子:尊師重教 求賢扶青
大家知道,學校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人才。在朱九思90歲時,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繼承歷史財富,不斷豐富發展》,現在重新看這篇文章,我認為這個觀點是對的,現在我們還是要不斷繼承發展朱九思留下來的歷史財富。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育培育人才,《學記》中講“化民成俗,其必由學”,這個“學”就是教育的意思,這句話就是說要想感化和教化民眾,養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就必須通過學校教育才行。中國自古就有“人不教,不知義”的說法,因此說,教育是最根本的。
第一,我們要多讀一讀《師說》。文中將教育歸結為授業、傳道、解惑。授業是傳授知識,解惑是發展思維,傳道是提高素質,我們要知道知識、思維、素質這三個層次。要辦好教育,就要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最根本的事是學科建設、科研和教學。
第二,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學校里面,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學生就是一切。一切都要服務于前線,就是說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和教師。是否能做好這一點,取決于干部,干部就是要服好務。服好了務,才能領導,領導就在領導之中。朱九思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他知道干部、教師的重要性。在文革結束前后,他大量引進教師。他非常關心教師,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愛人是從北京調來的,那時正在辦新專業703原子能專業,我愛人是學這個專業的,朱九思就下決心要調她過來,后來的確把我愛人調過來了。另外,當時華工是由很多學校的部分專業合并組建的,所以朱九思非常強調團結的重要性。他強調延安傳統,要求凡是合并的單位,單位的負責人一定有進入校一級領導的。
第三,禮賢下士,服務到家。朱九思的確對教師禮賢下士,服務到家。他高度重視教師,特別是學術造詣高的教師。大家都知道引力中心一開始是為了引進陳應天而建的。陳應天在英國的一個實驗室搞引力,朱九思調來陳應天,為他專門建設了引力中心。當然,現在引力中心的工作和陳應天沒有關系,是羅俊的創造性工作。文革時,教師的創造性被壓抑,但他們到了華工就感覺心情舒暢,朱九思會幫他們把問題都考慮妥當。
第四,生活關心,條件照顧。朱九思對教師在生活上很關心,那時候他給教師打包票,保證教師下班時腳上沒有泥。老華工人知道,要做到這個沒有那么容易。那時候都是泥巴路,學校就修了一條水泥路,在那條路走,絕對沒有泥巴。朱九思如此細致地關心大家,大家在工作上就更加努力。
朱九思深知辦學要靠教師,美化要靠樹木。我記得我從美國回來后,朱九思找我談話。談話途中,有一位部門負責人進來,朱九思就對他說:“房子是制造污染的,樹木是凈化環境的。今天,我看到一位工人用一塊水泥板壓倒了一棵樹苗,趕快扶好。”
以上我說的這幾點,希望學校都能堅持。現在學校很多行政領導都是教師,是對以前事業的繼承,我希望學校未來之路更加寬廣。
(作者系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培根:繼承九思精神文化傳統
在我走上行政崗位之后,注意到一個現象:我接觸到很多人,教職工也好,校友也好,包括社會上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大家談起我校,必言朱九思。而且幾乎是眾口一詞,就是講朱九思怎么了不起,對以前華中工學院、華中理工大學的巨大貢獻。
對于朱九思對學校和中國高等教育的貢獻,我想,時間的驗證,加廣大教職工、校友及社會人士的肯定,就是丈量的最好工具。那么多人在經過那么長時間后對他的記憶和高度評價已經說明了一切。時間就是對朱九思業績的贊嘆,時間就是對朱九思聲譽的沉淀。
我真的覺得他實在是學校太寶貴的一個財富。我提一個建議,是不是應該從更深的層次上,去研究朱九思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價值。
我覺得朱九思給我們留下了精神價值,在他身上體現了一種獨立精神。中國很顯著的一個特色是大一統,朱九思卻表現出一種獨立精神。對于上面的規定、指示等,不跟也不行,但他是保持距離的,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一所大學沒有一點獨立精神,這所學校不可能發展很快;有一定的獨立精神,這所學校才可能興旺起來。這一點咱們華中科技大學是要很好地傳承的。當然,這一點也很難拿捏。第二個,是朱九思的自由精神,他講大學的生命在于學術自由、追求真理。在教育上,他反對把學生抱著走,實際上這和我們講的“讓學生自由發展”是有相通之處的。尤其是到后來,他對自由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他留下的精神價值還表現在對人的關注,對人的意義的重視。對教師的重視,我也是有親身經歷的。我1981年研究生畢業留校,剛留校時還沒來得及考慮太太工作調動的事情(因為那時她不在武漢)。結果系里送來一張表,我一看,是要填配偶的相關信息,也就是說學校在考慮解決分居問題,我自己還沒有提出來啊!由此可見,朱九思對人的關注不是一般的領導所能做到的,尤其是在那個時期。這是他給我們留下的很好的傳統。
我們還要進一步凝練朱九思為學校帶來的文化價值。一所學校沒有好的文化,也是不可能辦成一流大學的。那么文化價值在什么地方?講到學科,他強調文理交融。那個時候的華工是一所工科學校,朱九思沖破教育部的阻力,在華工辦文科。今后華中科技大學的學科文化還要進一步強調文理交叉交融。
我們也要傳承那時的科研文化。其實這些年,我們已經在傳承朱九思那個時候在科研方面的一些做法。只是我們需要從心里明白,要有意識地從更深層次、更長久地形成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文化。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叫有組織創新。朱九思那個時候沒有這個提法,但他的做法就是有組織創新,如關于激光研究的組織即是如此。
另外在工作方面,他提出的“敢于競爭、善于轉化”更應該成為華中科技大學的精神風貌,成為華中科技大學的文化。當然我也聽到部分教授不認同這個提法,怎么競爭呢?應該是協同嘛!我覺得不要把這個對立起來,協同和競爭一點都不矛盾。就像我們在田徑賽場上的賽跑,那不就是競爭嗎?競爭不是要使別人的壞,所以我也多次提出過讓“敢于競爭、善于轉化”能永久地成為華中科技大學的精神風貌。
朱九思到底給我們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是什么,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總結。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傳承和發揚先生建立的精神和文化
我是真正的華中工學院第一屆學生。后來作為教師,我與朱九思的接觸比較多一點。今天紀念朱九思誕辰100周年,我很有感觸。對他的感情驅使我作這個發言。我的發言包含兩點。
第一點,要學習朱九思的為人。我所接觸的朱九思一身正氣,我舉一個例子:文革時,“造反派”準備解放朱九思的時候,要他上臺做個檢討。他不做檢討,他一直不承認毛澤東思想是當代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頂峰(《羊城晚報》有專門文章)。他說:這件事我到現在也沒想通,因為到了頂峰就不可能再發展了,盡管大家可能說我是錯的,我仍然是這樣想的。朱九思很坦白。假如他的為人不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完全可以不提這件事。但他專門把這件事提出來,我當時作為青年教師,深深感到朱九思不容易。
還有一件事,當時為迎接國慶節獻禮,我們機械系加班加點地搞一種大驅動汽車車輪。朱九思雖已解放,但還是個邊緣領導。他就跑到實驗室來,看到我還在那里干,說:“你們都回去吧。你們還沒吃夠苦嗎,你們能做出來嗎,做出來有用嗎?”大家都不好違背他的意見,悄悄地走了。走了一圈又回來了,因為不加班不行,工宣隊要求加班也要把產品做出來。誰知道12點多,朱九思又來了。他說:“你們怎么還不回去,你們怎么一點都不實事求是。你們都回去,就說是朱九思說的。”這樣,我們才都回去。即使在那樣極端的情況下,他依然支持學生。
以上是我親身經歷的兩個例子,朱九思的黨性、正確思考問題的能力、正確對待工作的態度,我深受感動,我們大家要學習他,學習他的為人。
第三個例子,華中工學院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系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熱能動力部分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并組成,朱九思非常強調團結和合作。在機械學院,有南昌大學、華南工學院的學生,像路亞衡老師原是武漢大學的,陳日曜老師原是廣西大學的,老一代的教師都來自不同的學校,朱九思非常強調團結這件事,因為團結就是力量。因此,機械系從歷史來講,有一個團結的好作風,是受崔崑等老一代來自五湖四海的老教師的影響。團結,對于一個新學校,對于一個合并的學校,是何等重要!
第四個事情,朱九思把學校的榮譽看得非常高。我是華中工學院籃球隊第一任隊長,1954年我們得了湖北省的冠軍。得了冠軍以后,朱九思找到我,問:“你是段正澄吧,你的數學成績怎么樣?”我說馬馬虎虎吧。朱九思講:“馬馬虎虎可不行。我們華中工學院培養的是全面發展的人,不是培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之后,朱九思要我負責把籃球隊員每學期的期末成績統計出來,再交給他。我想這日子可不好過,還有3年才畢業呢,我自己負責統計成績首先自己的成績不能差。自己是隊長,要是成績不好,那該多難為情呢。因為籃球訓練而耽誤的課程,我都得及時趕上,宿舍里熄了燈,我就帶上小板凳、小馬甲,去有燈的地方看書,有時學習到凌晨一兩點。
1958年,朱九思找到我,說:段正澄,你當女子籃球隊的教練。每一場重要的球賽,他都來看。有一次,我們和武漢市大學生聯合籃球隊舉行比賽,地點就在同濟醫學院對面武漢體育館。朱九思去了,他怕輸。當時我腳扭傷了。他叫團委書記找我,告訴我,“朱九思說了不能輸哦”。對于學校的榮譽,他看得比什么都重。
在一次小范圍的會議上,大概40余人參加,他首次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學的前面。在那次會議上,他講了整整4個小時,從早上8點開始一直講到12點。他講得非常多的是科研為什么要走在教學的前面,他認為科研要走在教學的前面是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水平的最重要的手段。科研走在教學的前面,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自己所做的科研內容,及其與書本間的關系。既結合了實際,又可以提出科研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朱九思跟我談得最多的是團隊的建設,有一個好的科研項目,為國家服務,就需要一個團隊去執行。團隊建設好了,才能承接大課題。所以,機械學院有一個“打群架”的概念,實際上是一種團隊精神。
朱九思領導學校30余年,我們紀念朱九思,更重要的是傳承和發揚他所建立的精神與文化。在此,我傳達一個很多校友的意愿:給朱九思在校園里合適的地方建立一座雕塑像。
高亮:進一步促進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在看到學校科研工作2015年取得良好成績的同時,我也能感受到今后所面對的競爭壓力和挑戰。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建設,都離不開高水平的科研。當前,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和項目管理的改革帶來了很多變化,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積極謀劃、主動作為,成立了由校領導組成的部際小組,提出以科研為龍頭統籌各種創新資源,充分調動包括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在內的全體教師的積極性。
我覺得或者還可以從以下措施進一步促進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比如說,國際合作項目免提管理費,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給團隊至少70%,縱向科研項目50%的間接費給團隊,制定適合于國防科研人員的職稱評聘標準,對于在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的團隊個人職稱評聘 、研究生招等方面給予一定的自主權。